从校园到车间:岑胜波的钢铁成长记
“嗡 ——” 广西翅翼钢铁轧钢车间的机组轰鸣声中,岑胜波正盯着操作台屏幕上跳动的参数,手指熟练地调整着轧机速度。这位今年刚刚毕业的学生,如今已能独立负责二号轧钢生产线的辅助操作,从初入车间时的手足无措,到成为班组里的 “潜力新星”,他用 8 个月时间完成了从学生到钢铁工人的蜕变。
初入车间:理论遇上 “硬骨头”
2025年1月,怀揣着对钢铁行业的好奇,岑胜波加入广西翅翼钢铁轧钢车间。本以为在学校掌握的冶金原理、轧制工艺等知识能派上用场,可面对高达 1200℃的钢坯、复杂的 PLC 控制系统,他还是傻了眼。“课本上的参数是固定的,车间里每批钢种的成分、温度都不一样,老师傅凭经验就能判断,我却连仪表都看不全。” 回忆起入职初期的窘境,岑胜波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。
为了尽快跟上节奏,岑胜波主动拜车间技术骨干员工为师。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,对照图纸熟悉设备结构;午休时抱着笔记本向老师傅请教实操技巧,把 “不同钢种轧制温度偏差范围”“轧辊更换注意事项” 等要点密密麻麻记了 3 本;下班后留在宿舍复盘当天的操作数据,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一一对应。“小岑身上有股韧劲,别人练 1 小时的参数调试,他能对着模拟系统练 3 小时。” 大家对这个徒弟赞不绝口。
扎根一线:青春里的 “钢铁志”
如今的岑胜波,早已褪去初入车间的青涩。在高温难耐的生产现场,他戴着安全帽穿梭在轧机之间,检查钢坯质量、调整设备参数,动作娴熟而专注。休息时,他还主动帮老员工排查设备隐患,用手机拍下不同故障状态下的仪表显示,分享到班组微信群里供大家交流学习。“小岑不仅自己学得快,还愿意把知识分享出来,上次他发现的电机异响,帮我们避免了设备停工。” 同事们对这个年轻小伙十分认可。
谈及未来,岑胜波望向车间里 “绿色钢铁 智能制造” 的标语,眼神坚定:“学校教会我冶金知识,企业给了我成长舞台。虽然只是普通操作工,但我想把每一根钢材都轧好,跟着企业的智能化转型脚步,做新时代的钢铁人。” 阳光透过车间天窗,照在他年轻的脸上,也照亮了这位青年平凡岗位上的成长之路。